您所在的位置: 医网 > 疾病频道 > 抑郁症 > 正文

抑郁症 有必要长期药物治疗

10月11日 23:45 来源:医网论坛

10月10日精神卫生日,今年的主题“沟通理解关爱,心理和谐健康”。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,抑郁症的患者也越来越多,尤其是时不时爆出来的大学生、公务员自杀等新闻,更是一次又一次的刺激着人们的神经。有些人认为,抑郁症是心理疾病,只要注意调节心理就可以了,并不需要去医院,更不需要服药,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?

采访专家

潘集阳,主任医师,教授。美国精神科学会会员、美国睡眠医学学会会员、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广东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。擅长治疗各种难治性抑郁、焦虑障碍诊疗,各种难治性失眠及其它睡眠疾病诊疗,儿童抑郁、焦虑和行为障碍等疾病。

抑郁症是“病”

而且是“慢性病

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(广州华侨医院)精神心理科主任潘集阳教授认为,简单的将抑郁症归结为心理问题是不科学的。抑郁症其实是一种疾病,有70%左右是大脑神经递质出现异常,是生物学因素的作用,30%是外界精神压力。但是现在人们对待抑郁症却恰恰相反,往往认为大部分都是心理压力,所以一旦出现失眠、焦虑、抑郁,总是认为是思想上太“脆弱”,无法承受压力。

治疗抑郁症

应该让患者消除“病耻感”

专家认为,我们整个社会应该把抑郁症当做一种疾病来看,不能仅仅把它当做一种心理问题,只有这样病人才能安心的按照正常疾病的处理流程进行治疗。就好像感冒、胃肠炎、高血压、糖尿病,有了病很多人都会没有什么顾虑地去医院看病,但是往往有了抑郁症,很多人就会有顾虑,怕别人说自己得了“精神病”,是“疯子”,甚至讳疾忌医,觉得自己得了这种病是一种“耻辱”、“见不得人”。上班族担心因为精神疾病失业,公务员怕因为精神疾病影响仕途,退休的人怕被别人知道之后会受到歧视,这都是误区。既然精神健康需要“理解关爱”,那么社会如果不消除对疾病的误解,患者得了病就会觉得自己被歧视,这样很可能会妨碍患者就诊。

长期的药物治疗不可避免

潘教授认为,现在人们对于抑郁症、失眠等精神疾病有误解,往往对药物治疗比较忌讳,也就是依从性不高。

专家指出,抑郁症本身就是医学的一个分支,无论是WHO的分类还是教科书的分类,抑郁症从来都是医学的类别,并不属于心理学。现在有个很大的问题,病人也来医院了,也看了很多资料,可医生一旦让他吃药,患者往往会拒绝,或者吃一段时间就自己停药了,就是依从性不好。患者总觉得:“我是心理问题,你跟我说两句,聊一聊就好啦,为什么要吃药呢!”其实这就是误区。

第一,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失眠、焦虑、抑郁这些情况,但是往往老百姓总觉得医院不是什么好地方,中国文化也是排斥的,所以往往到医院来看病的人很多都是比较严重的了,已经不是自己能够调节的了,用“三言两语”就能解决是不现实的。当然,临床上大概有20%左右的病人会“自愈”,但是关键问题是,作为医生并不能判断哪些人的体质或者调节能力能够让患者自己“自愈”,就好像你去医院要打青霉素,医生肯定会问你曾经有没有过敏,你当然可以说你没有,但是医生肯定不会因为你说没有过敏就不做皮试,每个病人都要做,不管你说你有没有过敏。其实就是这个道理,医生是不能判断哪些人能够不用吃药自己好,哪些人吃了药也不会好的,因为这是用药之后产生的结果,存在不可预期性。只能说按照医学原则,一旦在医院经过诊断,确定符合药物治疗的标准,就应该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。而且在中国,如果在家里调节了一年半载都调理不好,到了医院里,一般都是已经无法自己调节的了。

第二,吃药一定要按照医学的原则去吃。让我们很困扰的是,有些人治好了,然后自己停药了,这就是“病耻感”。对于有高血压、糖尿病的病人,不用医生说,患者自己都知道该吃药,可是一个人要是抑郁症或者失眠了,宁愿睡不着,也不愿意吃药,就很容易导致病情反复。

常见疾病问题

就医导诊

找最好的医院
找附近的医院
查疾病 - 查症状 - 查药品 - 检查查询 - 妇科 - 男科 - 皮肤病 - 性病 - 眼病 - 口腔病 - 耳鼻喉疾病 - 肾病 - 传染病 - 精神心理病 - 肿瘤